梁家河,一個陜北高原上的小村莊,因承載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情歲月而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初讀《梁家河》,便被其生動的語言、真摯的話語所吸引。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毙〉胤嚼镉心男┐髮W問?這個問題激發了我對閱讀這本書濃厚興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地處黃土高原,那里丘陵溝壑縱橫、地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吃不飽、沒錢花”是當時人們對梁家河的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在1969年到1975年的七年時間里,走進群眾、融入鄉村,從修淤地壩、建沼氣池開始逐漸帶領村民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的習近平總書記,那時還不到20歲。他親自推車拉土,雙手雖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但也帶領村民建起了四座大壩。漸漸地,田里不再缺水,村里也有了余糧;仡櫫暯娇倳浽诹杭液訋ьI村民致富的點滴,體悟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就有的初心情懷,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共產黨人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讀書當做一種生活態度與習慣!傲暯綆Я藘蓚箱子,一個棕箱,還有一個皮箱,里面都裝滿了書”,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帶著兩只沉甸甸的書箱就來到了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提到過他在梁家河時的讀書經歷:“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弊鳛辄h員干部,我們更應帶頭把讀書作為勝任工作的必然要求,養成求知善讀的工作生活方式。
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時能從一名知青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村支書,與密切聯系群眾分不開。他回憶時曾提到“剛來的時候和這里有種距離感”,但他慢慢地將自己融入群眾、融入鄉村,逐漸形成了扎根人民、團結群眾的觀念!敖o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愿不愿意,還要考慮別人愿不愿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為主,就是不行的!闭缌暯娇倳浰裕骸柏瀼攸h的群眾路線,首先要對群眾有感情,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边@些話時刻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要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做好群眾工作、走好群眾路線,才能在新征程上續寫新的宏偉篇章。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梁家河地處偏遠,燒煤要到百里外的煤礦去拉。一直以來,群眾為了燒火做飯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影響了當地農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經過多方調研,意識到利用好沼氣,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還能對廁所糞便進行處理,在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水平的同時解決農業肥料緊缺的問題。說干就干,習近平總書記馬上帶隊赴四川調研,40多天的時間走訪了5個地區17個縣。這段經歷告訴我們,黨員干部只有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才有發言權。
品讀《梁家河》一書,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村民修淤地壩、建沼氣池的畫面歷歷在目。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歷程,使我們深深感到只有不懼艱苦才能有所收獲,只有在無私奉獻中才能真正體現人生價值。
(作者系科技部戰略院黨委委員、第二黨支部書記)
( 編輯:賈澤娟 送簽:王春春 簽發:鐘鳴 )